新闻动态
李嫣成长路上不惧“兔唇”困扰,却靠慈善赚关注,王菲姐姐真有范_崩盘_比赛_行业
你说,这几天是不是有人在朋友圈发了句“崩了”?我看了看新闻,刚刚那比赛真是刷新了我对“全民娱乐”的底线。气都快憋不住了,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看得津津有味,简直像每个人都在看一场直播的事故现场。
我昨天一大早起来,就刷到那场比赛变成了全民段子。你要说,大家都喜欢看热闹,我也懂。娱乐圈的瓜多都让人忍不住点进去看个究竟,但是这个“崩盘”的现场,不只是看笑话那么简单,真让人觉得心疼。务实点讲,出事的瞬间,现场那氛围压得我一瞬间就想,要是哪个裁判能敢站出来站个响亮点,就算救命一样的救火,也不至于让人看了觉得像在看一场滑稽剧。
但问题是,这次事件被冲上热搜不是没有原因。除了比赛本身打脸,更多人开始问,娱乐圈的“崩溃”是不是成了一种病。你要说,这些人每次都在公众面前“拼命展示我很专业、很努力”,结果一碰到一点波澜就全崩盘,更别提有人把这当成“看热闹”的最佳素材。很多人笑骂归笑骂,但心里都清楚,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“翻车”,这是一个行业的心态问题。
展开剩余74%我有个朋友在现场,他还发微博说:“他们自己都撑不住,粉丝还在那追求奇迹。”这句话真扎心。其实我最多的不满也不是这场比赛的“失败”,而是我们好像都习惯了这种“崩”场节奏。就像之前明星翻车、综艺崩盘一样,变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“娱乐”。但你说,这样的崩盘到底算不算职业素养?还是说,行业内部早已习惯用“出事才火”来获取关注?
再说了,这些“崩”出来的瞬间,导师、裁判、选手、观众都在现场或者网络上扯皮。有人说“这是年轻人缺乏经验”,有人骂“运营不专业”,可是有谁在想,究竟这些事件的背后,是不是早就埋藏了一种“对胜负的盲目崇拜”?我们不是一味“批评”那个崩场的人,更多的是觉得这里面一点都不奇怪。娱乐圈早就变味了。人们追逐的是热点,是那一瞬间的流量,哪管后面会不会造成什么长远的伤害。
我看了不少人评论说“这是娱乐至死”,但其实我想说,这不是“娱乐至死”,是“连续剧、连续翻车的日常”。这也让人心里五味杂陈,你说,辛苦训练、拼命备赛还不如现场突然崩溃来的“真”点多?那是不是也说明,整个行业早就把“稳”拧成了“崩”呢?每次出现这些“崩盘”的瞬间,大家都在眼睁睁看着,嘴上说要“拼搏”,但生出了疑问——这真是我们想要的“精彩”吗?还是说,这就是一种“放大版的失败”,让我们习惯了被“突发事件”刺激到神经。
你看到评论里有人说:“反正崩了,大家都笑笑就过去了。”我就想问,难道真就这样了吗?你看,这一切似乎都被标签成“正常”,结果反反复复,什么时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?我甚至开始担心,这届观众是不是也变得越来越不在乎“质量”,只盯着“热闹”看。像个嗜血的看客,起哄、吐槽、笑,下一秒又忘得一干二净。
可是问题来了,谁愿意在这种“崩”局里真正扮演“拯救者”?谁还敢在这个被放大的舞台上坚持认认真真去做事?从这个角度看,行业的“崩盘”其实不是偶然,是一种普遍的态度和文化的体现。你的竞争对手都在拼死拼活,自己倒在“崩盘”边缘,反而露出一脸无所谓,甚至乐在其中。这样风气,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麻木,最后真变成看“崩”的盛大节日。
我也喜欢有人出来说“这些都是套路”,但套路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真实写照。戏参加多了,剧情也就没有新鲜感。可能我们都在等待下一次“崩盘”,像是在看一场即将演完的闹剧,最喜欢看到那种“惊天逆转”,别的都无所谓。
其实,这个崩盘真就这么过去了?粉丝还买账?我看未必。你越是习惯了“崩”,反而越能发现其中潜藏的危机。过度追求“精彩”,最后跨不过心里那道坎,没人愿意去面对那种“折磨”和“失控”。这社会变得越来越喜欢“怪现象”,也难怪不让人心凉。也就是说,这次那么多人在看,真的代表了什么?还是说,早已经变成了“习惯用崩盘制造热搜”的套路?反正我是看够了。
发布于:江西省